茶道生活化

約十五年前應認識我的一位比籍陶藝家Bie要求下,我協助當時舉辨第一屆國際茶碗展主辦方(Luo)幫助他們款待幾位來自日本的專家。自此我對唐宋時期茶道文化的衍變産生了學習與深入瞭解的興趣。

後來也鼓勵臺灣張桂維老師參加國際茶碗展,當時張老師問我國外有天目茶碗市場嗎?我跟他講日本人把茶道文化推廣的很好, 參加國際的展覽市場的目的不在國外市埸,而是藉由國外參展來肯定自已,講直接一點就是來鍍金。結果事後也證明他確實鍍了金。後來張老師也很努力的把國際茶灣展的活動拉到臺灣來舉辦。 直接与間接的鼓勵了一大票臺灣的陶藝家開始參加國際茶碗展。當他們慶祝10年周慶的時候,回到比利時辦展覽,是因為Luo 能夠爭取到臺灣代表辦事處的預算資源, 又一次找到我幫忙。事成之後自然又是無影無蹤。在國外將近三十年對這種中外共同的現實利用利益關係的冷暖早已見怪不怪。多年來在茶碗展中看到更多來自臺灣与國際陶藝家的柴燒或者天目茶碗作品。 當然當他們作品在國際上受到了認可時,當然價格也就一路路的升高。

據了解今天臺灣有一些人玩仿宋大茶碗泡茶法把茶道奢侈化与仿日本禪宗理念的作法再升一級,而陶制茶碗價格离平民百姓生活愈來愈遠。大碗泡本意在精簡樸實,但在過度刻意儀式化的設計下卻又离簡易生活茶道遠矣。

我厭惡,也不屑介入任何市場炒作行為,當聽到以及觀察今日市場過度炒作,茶道走向奢侈化的怪象時,雖然與我無關,但是感覺上多少有些內疚。

在諸多陶藝品之中,個人也非常喜歡柴燒的作品。可是臺灣做的柴燒經常都燒得黑黝黝的,說實話來講,或許是個人的審美觀念還不到位,我真的覺得在講求陶土或釉變時應該還是要留意清爽雅緻意境的必要。多年前去福建的時候,在德化買到了一些柴燒作品,我蠻喜歡的。當然在大陸,陶藝家人數之眾只怕我連冰山的一角都還沒有見到,所以對大陸的柴燒作品很好奇,會持續做更深度的瞭解。

不過這一次在德國布柏林茶展中也看到很多來自西歐以及東歐的陶藝家作品,其中也包括了柴燒。且這些陶藝家也很技巧地掌握小型的蓋碗,茶壺及一些茶道用品的工藝。西方接近大自然的靈氣,對茶道所用品所做的詮釋又是另外一種風情。價格也不是很便宜,但是依然是負擔得起。

如果國內的陶藝家還沈醉於高價奢侈炒作的溫床中,還繼續藐視如何將手工茶噐進入生活的必要性,或許很快就會面對來自歐洲陶藝界的競爭。

个人深信當我們努力宣揚中華文化傳承的時候應該鼓勵精品茶也好,或者是茶噐能走入平民生活中,而不是顯闊擺場面,可欽羨而不可接觸的奢侈收藏品。

茶道可生活化, 不需神秘標榜。 不需過度繁瑣, 可簡化, 可容創意, 但不能過度放縱, 將無品以“創新”之名而正品化。

完美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一個不斷前進自我挑戰的過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