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古是为了悟今,而不是摸象仿制

茶的种植,茶的制造工艺,茶的泡法,从刚开始的煎茶、点茶到小壶润泡,这一路走来,是茶激发了茶文化呢?还是茶文化激发的茶的延伸发展呢?

茶经由丝路辗转到国外,融入当地的文化社会以及生活习惯之中,文化与历史的诠释不也都是靠后人来做讨论吗?

我知道会有许多专门研究日本文化的人会说日本文化非常严峻,但是细问日本僧人带回去的茶制作工艺以及点茶或煎茶手法跟今日的茶与手法就不曾有变过吗?

人的口感喜好的挑选与调整如何经由历史演变以及茶树的变化以及茶工艺的转变,对后来茶文化的衍生变化有何种互动影响,请问有谁可以一刀两极化呢?

中华茶文化兴于唐, 盛于宋。 今天就宋代的点茶法与今日日本的抹茶法来做分辨,或许应该更细究当时从茶产区如何把茶叶运送到洛阳、长安等地所面对的辛苦运输过程中茶叶会有什么样的转变。同时别小看地理距离对茶叶运送的实际挑战与对茶叶保鲜会有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茶产区到茶饮地的距离,以及日本产茶区到京都的距离,大家是否也应该列入分析的考虑中呢?

今天不管是在到世界哪一个角落最后不还是回到一个基本问题: 怎么样选茶, 怎样把茶泡的好, 不是吗?

一款茶它之所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一款茶不知道怎么样把它泡好,就算是历史。了解的再多,对自己如何享受那一杯茶有什么帮助呢?同时,请问日本今天的日本茶道强调的是茶的全面生活性吗?而今天世界上依然是六加一茶类故乡的中国,在我们的中华茶道中又应该体现的是什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