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茶人的我們是否應該時時省思如何由宋代點茶文化中的嚴謹體現找回今日我們應該為中華茶道精神延續做什麽樣的努力。
茶与茶文化始源于中国,当我们在推崇赞扬日本茶道文化的时候。请问我们又为我们中华茶道文化的传承做了哪些努力呢?
到目前,国内有很多茶论坛都爱请一些外国人到中国去旅游参观。但是他们回到他们国家之后,他们有为了我们中国茶说什么, 写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吗?
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很荣幸荣获中华茶人协会任命为比利时中国茶交流中心。一个头衔代表一份责任,告诫自己必须为中国茶文化宣扬以及中国茶市场拓展更努力。
基于自1995年开始在国外借由中华茶文化的宣扬,进而推广中国精品茶。
今年本来受邀参加深圳的茶览会的论坛,却因对方要求本会找外国臉孔参加, 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反而多方刁难, 甚至希望我无偿与自费参与, 还問我是否能在短短半个月不到時間内带多位外国人去参加作为邀请前提, 在对方無法说清楚论坛的主题及安排的反覆之后,最后我愤而选择放弃。
若是只要外国脸孔来充当人数,那在国内就可以找到很多外国临演,但是他们真的懂茶吗?他们真的关心与了解如何为中国茶创造市场价值吗? 如果是希望我们从国外组团去参加国内的茶展, 难道事前充分了解茶展的内容以及特色做為邀请誘因, 以及即早的筹划不重要吗?所以我在此不偎得罪任何单位, 胆敢的提问寻找与招待外国来宾参与的用意為何?除了一些宣传照片外,又有何獲益?理论上国内外嘉宾应该一视同仁,为何有差别待遇呢?政府的预算也是来自民脂民膏,有必要如此媚外吗?
在过去两三年参加国内不同地区的茶論壇時都会听到一些国外来宾建议建立茶叶产品标准化。何谓标准化呢?他们所谓的标准化原则上就是希望走向低价商品化。试问18世纪就开始的外銷低价商品化,就能够帮助今日与未来中国茶,甚勿遑论為中国精品茶做更好的市场开拓吗?
我会很乐意有机会能够有机会参加国内的茶叶论坛将国外所了解的市场开发情况与这些年我在推广时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实际操作所遇到的挑战与国内相关单位或是企业分享。与会时我不会说大话,只会说实话, 同时我也很更想了解国内最新的发展,之后我才能够在国外社交网站以及博客群里多多著文与外国人分享。
我认为说我们应该積極地把国内这些年的努力,如国家政策规定的改变, 以及地方上的品级提升的努力,经由参与国外茶叶论坛充分地面对面的直接讨论, 让更多的人了解。为用心制造的中国茶叶, 尤其是為优质的精品茶作代言,在海外發出更多的声音。让更多外国人品尝到优质味纯的精品茶叶, 让中国优质好茶有机会做更好的品质表达。
有鉴于此,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有计划在明年2020年在比利时举办茶叶论坛。比利时也是欧盟政策决策中心。在比利时可以讲是第一次。所以计划先由小规模做起。讲求品质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希望朝着专业性上面来进行。当然,我们也会考虑在德国,法国,荷兰等地区是否办茶叶展销时也有小型的论坛,我们可以积极参与交流。论坛的时间或许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活动做串联。
前几年在法国最大的食品展中,我去参观我们中国馆。其中的参展者或因语言障碍所导致的消极展列性以及冷馆真的让我觉得很痛心。因为每一次参展的费用相当的高昂。外加外派人员的餐旅费用等等。但是投资效益的回收好嗎?之后追踪成交的几率大吗?这是最基本两个合理疑问。
自1995年我就时时刻刻问我自己,能为中国茶努力些什么?当然,这个努力不能只靠我萧美兰一个人来努力。必须与国内产茶区或专业组织单位合作才行。规模不能也不须求大,但是必须求精, 坚持深入。
每个地区的茶都有它的特性。产茶地区的特性就是他其中值得宣传以及销售的特点之一。比如说,
国家农残的标准这些年提所做的所有的提升努力,就是帮助破除国外市场普遍对中国茶有農殘食安疑慮最好的武器。而持续溝通与宣传有绝对重要性。
一个产区的有机农业政策就是对该区的茶叶安全性的最大的销售点。
红茶是国际茶市场上销售最大众的茶类。中国精品红茶除了在香味,口感上有非常独特的诱人處之外。那个耐存後續發酵的特点也是中国红茶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而这个因区域生態与传统工艺的特点是其他国际红茶没法比較的。
黑茶不强调香味扑鼻的吸引力。而是强调它的甘甜,养胃,以及养生的好处。所以这款茶如果能够在国外论坛里面讨论的话,或許对黑茶開拓国外市场会很有帮助。
中国精品茶的好不是我们说了算, 不是包装精美就好。 必须要讓更多人看到,闻到,品到, 听的到与感受到。
曾经有一次在一个很大的工厂跟该厂老总提到这些年在国外推广中国茶最大的学习体会就是依照国外人士对茶口感的喜好所做的冲泡调整, 重要的是在要让外国人认同好茶不需要加糖,不加奶就很好喝, 又很符合他们对精俭品质生活的需要。不料那位老总回了我一句话,[教他们外国人喝濃茶, 吃苦], 我無言, 因為不知如何能助他了解与重视问题之所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必须是能够落实成为有用且能執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