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表面下的丑陋真相

今天在Instagram的这一张中国某茶区生产毛峰的茶园被我打臉,也讓我伤心,因为我不知道大自然里面其他所有的自然生物为什么都不见了?他们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让地上寸草不生?

説实话,毛峰也是我很喜欢的绿茶之一,但是对这个茶園的毛峰我存有很大的疑心。有疑心的情况之下,我还会选择支持与敢喝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最让我痛心的是,照片中远方的一个山坡地上,很显然,原来的植被或是樹都被铲除了,打算种茶树。

我爱茶,但是我更爱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的贪欲是大自然的杀手。我不愿意做大自然杀手的帮凶。

茶产业战略我思我見

今天一早看的这篇文章, 我知道说实话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是為了茶我还是选择说实话。

在细讀两位先生,一位女士的表述之后, 雖然每一位講的有部分我有个人的意见,但总体上来说我比較会看好的是50年后王贵卿先生的中茶规划。

茶文化的延续需要好且安全的好茶, 而好茶需要严谨的制茶传统与现代管理结合起來。维持经營传统的销售渠道的同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开拓更多新的渠道。不能够只靠花俏的故事或是包装, 因為如果茶的品质做的不好,甚至有農殘問题,加深消费者对中国茶的不信任, 那么什么大師加持都没有用。

如何加強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是国内国外都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茶的故事当然要说的好,而故事的主体应该是大自然的平衡,辛勤的人民以传统工艺的坚持。

产品的包装当然很重要,但是品牌后面企业文化价值所代表的真诚保证更重要。更重要的喝茶并不是在炫耀自己, 应该尽心的思考,如何照顾自己。

我們处在变革时期。更好的变革根要扎的更紮实而品质更要严谨的把握住。

安化黑茶(一)

中国有悠远的历史, 少说五千年, 其中的精采可以说是说不完, 道不尽. 这些年到国内产茶地区访察, 在对地方有进一步了解之后才肃然警觉历史的风采传奇今日依然在许多地方与百姓身上可以寻着, 让我心动 。 最近再访湖南安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黑茶由于在历史上的定位是边销茶, 由于对历史的了解不足,或许对”边销”两字在下意识中隐性优越感作祟, 所以黑茶至今不管是在国内存有误解, 甚至在茶人界中依然習慣性將安化黑茶与其他茶类在形色香味甘做比較,或依【茶经】在做分解却不知安化冰碛岩土壤对茶樹生長所帶來的特性去做深入解,故依然存有许多了解误差的地方。 不光是在国内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安化黑茶,在国外更是一个挑战 。 而在对茶依然处在一知半解, 或存有许多误解, 不然就是自以为是的心态, 所以国外市场对黑茶的了解与知识更是可以用”空洞”两字来形容 。

周一有荷兰想开店的一位茶商来访。当我跟他说我要泡安化黑茶给他喝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是不要喝那黑黑,有土味不好喝的茶。

我顺手拿了一点千两茶。他对安化黑茶的第一个印象是当他看到那个乾茶的颜色不是那么好看,没有什么条形可言,所以一脸很不屑的表情。可是当我一旦把茶经国第一道的温润的过程之后, 让他闻茶香时, 类似蔘菌的香味时让他的眼睛展现意外; 等茶润泡出来之后,看到那透亮深棕黄金茶汤, 他一脸疑惑; 在闻茶汤香味时他脸上 开始有了笑容,当品到如蔘菌的甘甜,能扩散的微涩及清凉的回甘时,他才了解我为什么用液体黄金来形容安化黑茶。他也坦然的认同我的看法,市场对黑茶真的不了解, 黑茶需要学习了解如何喜欢那个香味以及口感。而安化黑茶的独特香味与口感更是需要经过加强体验; 而教育以及推广是有绝对的重要性。

中国的精品茶,尤其是黑茶如安化黑茶,在国外推广的时候,必须破除处理外贸的标准心态,必须仔细的思考如何增加体验、教育、推广的投入 。

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有其時生萬物
地有其材養萬物
人有其智理萬物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禮記.禮運)

横觀今日自然及人世之亂舆災難,其由直指人心腐朽之根源 -貪噌痴、妬恨慾。

心中有敬,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何须遠求?
天地自然間有情,心中有大爱,處處皆有爱。

人心若不分差異,無分辨心,均能嚴守禮法纪律之约束,如此家才能和,社會方能安,世界才會大同。

去除心魔自然必须由平心治心,律己端正行為做起。

知者知之而不為,實為無知。
世上最大愚蠢,莫過於自大。

欲端正他人之前,先問自已是否端正,欲談禮論教前,先反省自已是否由心知禮守節。以虔诚持續反省之心,在冬日開啟之際暖心自省。時時警惕,謹記堂訓,不忘初心。

CIS 对拓展欧洲市场的重要性

中国精品茶在欧洲市场拓展所面对的挑战

在上一个月分别三次在国内 (云南临沧, 北京, 湖南安化)分享中国精品茶开拓欧洲市场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与机会的演讲中我再三的提到中国精品茶在欧洲的拓展必须先严肃的面对整体形象 (Chinese Refine Quality Identity) 的问题. 其中问题可以大略分为几项:

  • 自18世纪中国茶叶开始经由欧洲茶叶进口商大量将中国茶外销到欧洲到今天, 从过去的国营到今天的民营茶企, 採取的策略就是买低卖低的价格竞争策略. 两百年以来我们对茶叶外销的印象就是用价格来推销茶叶, 因为习惯外国进口商压低茶价, 所以就很”自然”的习以为常的以低价出售我们自认容易销售的低档次的大众茶, 以致中国茶在市场上的形象就是”便宜价格, 便宜品质” (Cheap Price, Cheap Quality)
  • 在诸多国外市场, 欧盟的农残检验标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 过去十多年曾经发生数次由中国进口的茶叶在海关被查有严重超标的的报导, 几次事件却在在有色岐视的媒体标题下的一句话, 中国有农残问题 (Chinese tea has pesticide issue) 中国茶全面被扣上”有安全顾虑”阴影的绿帽子.. 虽然国内几年前就已经提高农药使用法则与农药残留准许标准, 但是国内诸多努力却也饱受”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负面宣传之苦.
  • 虽然在过去近二十年中, 欧洲茶叶市场再成长, 但是消费者对茶叶品质, 香味与口感如何判断必须有的知识与经验还是处在非常的粗浅薄弱的底端. 所以用甚麽方法与如何宣扬, 推广与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必须面对如何拓展市场渠道的重要课题.
  • 这些年搞得火热的品牌包装 (VIS – Visualization Identity System) 或许对国内市场管用但是不适用于国外市场. 在国外更重要的议题在如何塑造, 坚持与持续的宣传企业价值形象 (CIS –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强调精品茶的价值而不是价格.

前天收到国内一家茶企寄来一箱茶样. 昨天先从黑茶, 绿茶品起, 今天持续品红茶. 每一次打开茶样的包装看到茶叶时, 内心就忍不住的难过. 因为很显然他们寄来的茶样都是属于大宗货的低档茶. 近七克紧压的黑茶没有考虑到欧洲的饮茶习惯, 绿茶没有任何鲜香而有陈仓味, 今天品的两款红茶,虽然不会涩苦,但是在香味与口感上也无法给予高分评比. 比利时中华茶文化中心以及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是很愿意为国内产茶地区或是茶企 为品牌建立 提供专业谘询服务; 自1995年开始我的定位点就很清楚,我不是进口商。我愿意为中国精品茶说故事。请恕我直言,把中国茶品牌形象拉下来的偏低档商品茶祇期望能有价格优势而没有任何故事的内涵。

大众茶的策略是应该联络进口商,而我经由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则是希望藉由中华茶文化的宣传来提高中国茶的整体品牌形象提昇及维护, 进而为中国精品茶开拓市场机会. 前者量大低价大众外销茶 vs. 后者需要地区/茶企的价值CIS,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策略的方向。

我不是说他们寄给我的茶样有品质上面的瑕疵,祇不过是这些茶我不知道怎麽说故事,因为在香味与口感上我没有感觉。我衹能说万一有人问我低价的大众茶的时候,我会乐意将他们大众茶的茶样跟进口商分享. 多年来我一再坚持中高档次真纯优质的中高档次精品茶的拓展, 这一份理念我会也有必要坚持下去, 所以这些茶不会列入在我的考虑之中而已。 所以我坦白地跟该茶企说明, 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的欧洲市场策略是什麽?而它们希望我能协助他们做什麽? 我深知我的直队球的坦白有时会让有心的茶企感觉惊讶,但是我相信这是我能在远方给他们最好的回馈,让他们能好好思考如何提昇改善。

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的定位

自1995年开始,我对茶的承诺与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我乐意为中国文化、中国茶、中国茶文化宣掦努力; 我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一位为地区与茶说故事分享正知正识与品质的茶人。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的目标就是专注上述。

农残能够达到欧盟标准这个是中国茶要在国外打破中国茶都有农残食安问题的误解,重建品质形象的基本要件。这也就是为什麽每一次我到不同产茶地区我会很仔细的观察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对茶企是否有尊重传统工艺传承下来的品质坚持. 茶叶是否纯淨优质, 我始终相信与茶对话的重要性, 茶叶的品质可以由茶的色形香味与回甘就可以清楚体现.

市场开拓有如攻顶作战. 再困难衹要自己能够坚持那麽再困难依然是有可能克服。问题在是否愿意投资于品牌形象的建立以及宣扬,而不是只期望走短线大量低价苟安销售价格即可。当品质品牌形象能够建立以及能在市场被认同之后。他们也就会愿意相信与容易接受次档的品质。

从18世纪开始我们中国茶外销就只走低价策略,而从来不知中国茶在市场上的价值; 走价格战,那麽世界上永远有人比我们更便宜,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之一。1995年我就已经洞悉这个问题的存在,我自知自己无法跟跨国际的茶叶进口公司做竞争,在同时中国精品茶需要更多被人瞭解以及喜爱,这也直接的促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精品茶的推广必须由中华茶文化的宣扬方法来促进。这些年的努力,我也高兴在诸多的中国产茶地区接触到依然有许多坚守自然平衡种植的安全好茶。当然质纯务实的好茶的市场目前依然是属于金字塔上面一部分,所以量小,但是市场成长的曲线是稳定的,在慢慢缓进之中。而精品茶的市场策略不是过去所瞭解的大众茶的市场策略可以处理的。

任何市场策略一旦能在市场立足那麽由上攻下容易,但是始终维持在低价大众茶,那麽就会面对由下突破攻上的艰难。不同品质需要不同的市场策略。.而塑造公司文化价值对一个茶企或是地区是否能持续发展有绝对的互动影响力, 而其中必须要思考的就是企业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又他们愿意如何投资来营造与坚持由企业形象信任所带领出来的品牌契机呢。

文化与茶

这些年回到国内的时候我都有一再的提出我对国内茶文化发展现象的担忧以及质疑。

日本茶及日本茶道文化是原自来中国学佛法的榮西禅师带回日本保存,精緻化,堅持传承的成果。日本有的只有蒸菁工艺以及唐末宋初的奌茶法,国外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非常严谨以及坚持的精神,所以在世界上知道茶道(CHA DAO) 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日本而不是茶文化原始發源国,中国。细究其因并不是日本茶道有多么的好看, 相反地, 日本茶道是非常的单调,日本茶能提供的选择也非常的有限。日本茶道之所以受到外国人的尊崇是因为严谨以及坚持的精神。

因为外国人推崇日本茶道精神与文化,所以进而也就相信日本的茶比中国茶好。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台湾提出的茶艺作为与日本茶道做切割並提升中华茶文化传承的切入口有当时的文化背景与市场经济需要。在过去30多年在國内茶艺的推广可说是非常的蓬勃与精彩,但是为什么講究儉雅致和,纯香味真,崇尚自然,传统工艺及崇德养生的中华茶文化却在游于艺中而不入人心,在国外没有受到应有的尊崇呢?这个很值得我们爱茶人士以及自認尊崇传统文化道德的人士齐心谨慎的自省。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随便搞一个華丽的大型茶艺表演,展现極具禅意的大型空間没计是很容易也很常見,但這种大而華丽却不及于民之设計离平常人生活運用很遥远,換句話説对中華茶文化面的扩伸与茶入生活深度的渗透没有影响力。茶文化的宣传其用意不僅限於精神领域的提开,也不光是为了文化艺术的昪華,重奌在如何拓展茶飲能入一般百姓民家,如何刺激茶市场的扩大拓展。不管是用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都必须面对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喝得到与喝得起好茶。所以说与其华而不实,为何不多強淍簡潔、親民、務实?如果不能解决茶叶流通的问题, 那么再怎么精美的茶文化又能对茶叶產业以及社会文明提昪有多大的助益呢?

我在国外推广中华茶文化所強調的《茶德》的理念是【真、清、雅、和】。第一个字「真」原则上反射的就是儒家思想【禮、智、信】之中的凡事唯真的信條,而「清」則欲漳显茶中之智,「雅」則由观察發自内心反射出的真誠言行举止,而「和」自然是在一奉与一承中所展现之平等行禮。

前两天看到布鲁塞尔VUB大学孔子学院中方校长被质疑从事间谍行为而被禁止入境新闻時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在海外成立的许多孔子学院会因為语言的教课而被人质疑? 其中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

  1. 语言课程中牵涉了太多宣扬国家发展政策的口号与宣传,与外国人尊崇的孔孟思想无太多的关联。
  2. 西方普遍用有色偏見与種族岐视的眼镜看待中国的情况依然相当普遍。
  3. 对外国人对学习中华文化激动力没有充分的了解以及掌握。是真的不了解,还是选择性的不了解? 这是一个很诡异的问题,不是吗?名为孔子学院但少见在儒家思想著力宣導及分享学习,我相信这是导致被误解的原因之一。

由政府投资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尚且会面对文化与政治質疑阻難,可以想像由个人民間之力在没有茶文化的西方宣揚茶文化; 在不懂茶的地方推广中国精品茶所要面对必须突破的挑战。我知道说实话許多时候会受到质疑, 得罪人或不会受到欢迎。但是我依然选择说实话,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我依然坚信因为有自信所以敢有足夠勇气与毅力挑战自我, 进而突破提升自我。

勿忘初心

不管是調配茶或是調飲茶原則上不需精品茶作茶底,套用「精品」兩字只是為了誘人的商業利益。

Let’s be honest, 其基本初發的心与茶、与如何鼓勵産地持續堅持自然生態及傳統工藝与中華茶文化應該(必須)強調【質】的提昇無直接或間接關連。

十月份密集走訪云南臨滄与湖南安化眼見地方政府,部份茶企,產地農業合作社及茶農努力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堅持傳統工藝精神及茶香/口感的質的努力……當低頭品茶時,我一再提醒自己勿忘被純淨純樸真實茶鄉、茶樹、茶所吸引及激發的愛茶,珍惜天地人平衡及文化傳承的初心。

茶中有我真情,我心中有茶意。

一切努力不是純然因為眼前「為什么」的可計算的利益誘因,而只是一份對茶,對天地,對人可持續正面發展所許的「為什麼不」的願。

若自稱真愛茶
若自認是茶人
那么在品茗時
千萬勿忘初心

茶道可簡易但不可放縱

今天看到一篇蔡瀾先生談論与批評今日中華茶道乱象,在某些程度我能够赞同蔡先生的指责, 因为同样的事情,我早在好多年前就跟当时涉及中华茶艺宣掦与为中華文化复兴努力諸多台湾茶師之一的范增平教授讨论过。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一直在挑战过度花俏的茶艺表演与茶無關,更是与【道】無關的原因。在奌出问题的同时我更时时提醒自己必须更谨慎律己以及掌控自己的言行, 不可过度猖狂。

在一再反思蔡先生的批评時,我同时也想与君分享一个基本的个人多年观察的體悟:那就是

过度強勢即知【道】為何物嗎?

过度美化漫妙飛舞即為【藝】乎?

低头与專注時心在哪?

我能体会蔡先生的痛心, 但是难道蔡先生説的簡單随意就应该是中華茶道吗?中华文化中所提倡的【禮、智、信】道德准则何在?如何由茶體现呢?

七/八十年代台湾茶人所創導与区分及創造中華茶艺有当時文化背景与经济需要,茶艺经香港轉至内陸亦有其当時文化及经济誘因,否则也不会衍出今日茶艺乱象。問题不在过去走的路,錯在活在过去不知反省,还处处找藉口不反思。

反思的时候有必要否定前人努力嗎?当我们看到与批评别人錯時,或许我们看不到我们自己,但是可千万别忘了在心中找到一面明镱省视自身的不足。

一盞三品茗

泡茶看似再容易也不過的一件小事,但是要享受一盞佳茗那就要用留意許多細節。如何看待茶,用幾分心「侍奉」茶,就會得幾分[回報]。

茶好不容易潤泡好了,且慢莫急飲,尤其是第一泡,一盞且分成三次品茗,這可不是刻意裝文弄雅而是有明智作用的。

在這三品茗的過程用心体會与調整。
第一: 聞茶香,因為當提起蓋子時第一個被留意的就是飄出來的香味。若不及時聞香,那香味与空氣米氧化后會影響原來的鮮香。
第二: 細品茗,品嚐茶香入水之質, 對茶本質的品質能更好的感覺。
第三: 喜回甘,在淡雅順口的過程中體會茶韵回甘,驗證与體悟人生真締,珍惜當下。

泡茶的水質不在壺而在水

今天由另外一個群組看到兩篇有關於用銀壺證明是抗癌的剋星標題文章時,心中真的有許多說不出來的擔憂與不解。

簡單的來說,我必須說聲“對不起!真的無法認同作者所下的標題”。當然我們都知道銀可以測出食物或任何東西裡面的毒以及對強酸具有非常敏感的測試功能。所以我不是會否定使用銀壺的好處與炫耀感。但是,我要問的是,有多少人能夠買得起真正好含銀量的銀壺呢?

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在國外,我們面對的都是如何藉由復興中華茶文化來讓中國優質精品茶以及傳統工藝不光是能夠傳承下去, 能夠加大力度的將茶的價值展現以及擴展出來; 重要的是如何讓一般人都能夠喝得起好茶。

國內過度炒作茶葉, 過度強調奢侈高價生活形態, 就能夠把中華茶文化提昇起來嗎?就能夠改善加強中國精品茶在國內或是國外的流通率嗎?

一款茶的好,不在他的品牌、不在他的包裝、不在他搭配的茶器,而在茶葉的內含物以及是否能贏得消費者信任的品質口碑。喝到嗎?體會享受到了嗎?相對的,在談用什麼樣煮水器的時候先要對壺中的那個水的狀況与品質選擇有基本的瞭解。不是嗎?

為什麼唐朝陸羽所著作的茶經中在談茶道噐具之前先談茶生態環境,茶樹与制作工藝呢?為什么陸羽會先談如何選水而不是先講用什麽樣煑水噐呢?史上最被推崇的茶藝大師,陸羽,有說一定要用銀壺煑水嗎?這叁個基本問題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口口聲聲說關心中華茶文化的宣揚跟推廣的有志之士們大家好好的靜心的想一想呢?

古代即有皇室茶,將相茶,文人茶,商賈茶及平民茶。試問,唐宋能創茶文化精緻光華是因極富耍酷或是社會平定均富呢?

一隻純銀的煮水壺,有當然是很好,但是如果我知道如何選擇以及處理水,能把茶侍候好,能享受一盞美好質純的好茶香与茶味,那么那怕沒有銀壺又有何遺憾呢?

一篇“銀壺泡茶已經被證實為癌症頭號剋星”的標題文章,作者是不是在某一種程度上面在暗示如果不用銀壺煮水就會容易得癌症呢?什麼時候茶與癌症掛上了等號呢?自古文獻中我們對茶了解的知旘与今日中外科研都證實茶對健康令生活有很多好的輔助成份,但是茶不是藥; 既不是也不應該被當成能治療特定疾病問題的解藥,當然也不是會製造任何健康疑慮的毒藥。健康是一個生理科學的議題, 應該交給醫學研究專家來做闡釋, 而不是我們茶人能夠任意假設的。

健康,是每一個人必須明智的思考如何掌管日常生活于心身意相関之事的平衡問題。茶的選擇在個人對茶的了解多少,是否能把茶泡好,知道如何合理的依季,依時,依人飲茶; 換句話講,茶葉的選擇、泡茶的掌控以及自己的健康自己必須学習對自已的決定与行動負責。

我無意否定該文作者的用心。但是我認為該文作者應該負責任的提出具有說服的科學研究分析數據,而不是站在銷售銀壺的商業角度來傳播資訊。

非常感謝在北大教書包師兄今天分享一個經典提示[茶器的作用再大也不可能替代茶的作用]。1995年開始借由宣揚中華茶文化來推廣中國精品茶在歐洲對优質純茶的認知以及接受。從第一天開始,我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切為中華茶文化与中國(海峽兩岸)優質純淨的精品茶努力的重點在茶而不在我,在自信而不在自傲,在明明智在清明,在謙卑有禮而不在傲驕無理与盲目。我想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在國外,所有愛茶的人必須誠摯的共同承擔文化傳承与社會責任,強調的重點在如何讓优質純淨安全的茶走入大眾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