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泡茶所含帶的食安隱憂

感謝中國合作時報的趙先生今天傳來一份北京茶葉網近來傳來的一篇有關袋泡茶高溫下釋放百億塑料顆粒的新聞, 請問在歐洲對這方面相關狀況。

這是一篇美國環境科學及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雜誌刊登的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工工程學杜芬奇教授( Nathalie Tufenkji)針對袋泡茶的濾過袋在高溫下會有什么樣的釋出所做的一篇研究報告。杜教授在她的研究之中她選了4個國外知名品牌的袋泡茶,針對類絲質實為塑料袋泡茶濾過袋在高溫的水溫之下會釋放出來的微塑料以及奈米塑料的數量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他們震驚,因為使用類絲質的袋泡茶所用的茶葉濾過袋95度攝氏度高溫下竟然釋放出數10億的微粒子。

在細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這一份研究測試報告其實体現了叁個值得我們深思的三个基本問題:

  1. 袋泡茶所用的濾過袋的材質上面確實是有很大的問題。所謂類絲質其實通常也都是塑料制品。

其實歐盟早在2002年至2005年之間就通過法規共識,所有使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必須合乎HCCP 食品規則。理論上廠家是應該把材料的確實材質講清楚也必須嚴格遵守食品使用包裝法。因為牽涉到了商業良心道德之議。但是在成本vs.利潤之中如何找到平衡卻是一个無解的挑戰。由於這個歐盟共識法規並沒有在每一個國家落實成為嚴格執行的法令。所以在這執行上面造成了很大的一個灰色地帶。

在仔細搜尋網站上面資料的時候留意到2008年陸續有人建議袋泡茶在使用后不應該一併丟入做可回收渥堆肥料土的拉圾,應該把茶葉包的內裝茶叶以及濾過袋分開來做垃圾分類。但是目前這個市場教育以及資訊的傳播在市埸上個人認總還不夠全面化。理由是很簡單,這些知名的袋泡茶製造廠商都是跨國際的大型企業,不管是在華盛頓DC或者是在布魯塞爾歐盟所在地都見他們在政策説客(lobbist)以及各大學的研究實驗室裡面所需要的資金都投入的很大的資金贊助。所以市場上面聽到這類的食安宣傳資訊真的是很少。但是我這兩年我觀察在比利時從幼兒園開始就開始教導孩子垃圾分類的時候有提到袋泡茶應該將內裝的茶葉以及袋子分開來丟棄。換句話講,各地區的環保人士在環保教育上面的投入以及努力及持續監督是有絕對的必要。而不能只期望跨國企業會主動循法守規及遵循良心道德。

2. 一般這些袋泡茶上面建議的沖泡方法是3~5分鐘。那袋泡茶裡面所用的茶葉內含物的品質是非常的低的, 所以在高溫底下口感會變得非常澀苦,而過濾袋在高溫下泡的時候,它所釋放出來的微粒子也會更多。

使用類絲質的袋泡茶,通常來講是號稱等級比較好的袋泡茶,但袋中茶叶依然用的是bop的質級的破叶不是全叶的茶叶。在高溫久泡的情況之下,澀苦感依然是會比較高。何況其中有很多袋泡茶是加了香精,加甜或甚者是色素。長期飲用濃茶对健康影响可能的後果, 我想飲者應該有足夠正確的資訊,為自已的健康做最好的選擇。

理論上來説使用紙質的過濾袋會比使用塑料來的自然,但前提是紙質不能夠使用任何熒光劑以及漂白劑。

國內有說用玉米做的新的過濾袋包裝材料。因為我沒有接觸過該材料,更重要的沒有確實的研究實驗所對材料進行在高溫底下的測試,所以我無法對市面上推廣所謂的玉米制濾過袋有沒有問題給予任何評論。

但是我覺得在這個消費者對產品有信任危機的時候。那些真的是用玉米新材料製作袋泡茶濾過袋的廠商應該勇敢的委託有公信力的學術研究實驗所進行材質測試。因為這個品質是否合乎食品安全法以及真實情況是需要用確實測試數據來証實的。

3. 市面上的袋泡茶,尤其是號稱品質較好的三角包袋泡茶所面對以及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不光是在濾過袋,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那塗了鋁箔每一袋用的包裝袋。因為那個是大自然無法回收的廢物。

對喜歡飲用袋泡茶的朋友們,我會建議:

  1. 把第1泡視為洗茶。第二泡視為飲用茶。
  2. 避免過長潤泡時間,淡飮為宜。

中國茶葉的未來是走低價量高的低端市場呢, 或者是為了可持續性的長期發展進行高中低端的分級价值創造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議題。

為了個人健康,為了保護環境,為了呵護我們与未來世代依賴生存的唯一地球,我們更是應該努力的為散叶精品級与商品級精品茶叶做更大的價值創造以及環保意識教育的努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