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不曉得在什麼時候記得在微信群組中曾經看過有人批評說國內沒有佛學, 自己在國外也曾經遇到信奉耶穌教的朋友, 記得有一天遇到一位當地的華僑, 她看到我當天握在手上的一本菜根譚。那位朋友跟我說不要看那些過時的東西,要看新的,我好奇地問她,哪些新的呀。她回道’聖經’.  同時那時候我也問自己, 何謂新穎何謂老舊? 因為我的理解是不管是佛學, 道家思想, 或者是儒家思想, 中外宗教思想中的不同卻有異曲同工兼愛世界之美。

記憶中也曾記得有一次在地鐵中遇到一位華人看到我手上拿著幾本佛經謄寫練字本, 跟我說她以前也可以很熟悉的背咒語, 但是發現沒用所以改信耶穌教. 在那當口, 我跟她坦白由於年齡大了所以經文都必須手持經文來唸, 而要想記得那些梵文咒語對我來說艱難度更大. 回答她的時候, 我同時我也輕輕的問自己, 唸經文或是咒語在求什麼? 就算經文或是咒語就算背得再好, 若是心與文不能融合在一起, 那又真的懂多少呢? 看經文, 念咒語的真正的用意何在? 又在想求甚麼呢? 所以若是你問我, 我記得最好的是哪一篇經文, 我只會合十回道”阿彌陀佛”.

或許是因為我的天生的資質不足, 但是在我心中我對不同宗教或是哲學智慧, 我的了解是智慧中本身沒有所謂騙或者被騙的疑慮, 不同的名稱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學習, 那就是如何對自己進行修心, 修行與自律的生活智慧以及時時提醒自己如何規範生活的行為準則。

古語說得好,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何有上下, 何須比較, 何須相忌?  要想活得好那麼就要自己努力持續的經過不斷反覆的體驗, 思考, 復而再學習.

今日在法鼓山的LINE中看到一篇聖嚴法師對修行講解的好文章,特別拷貝下來繼續學習同時與大家分享。

修行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的心和行為,讓自己有慈悲與智慧;所謂慈悲就是菩提心,而智慧就是出離心。

菩提心是利益眾生的心,是學習諸佛自利利他的精神,學習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願心。

出離心是出離煩惱的心,不讓自己再因貪欲、瞋恨、懷疑、憂慮、怨恨或嫉妒而經常煩惱、痛苦、掙扎,否則不會有安全感、安定感,也不會慈悲,更不會有真正的智慧。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修行的真義:慈悲心與智慧心    文/聖嚴法師 圖/Joyce Yang

一、修行的重點在心

「修行」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詞,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修橋鋪路、施衣施食,靜坐、修禪定,或是初一、十五吃素,就是修行;還有人以為不吃人間煙火食,在山中吃草、啃樹皮,或是穿得破爛、住得簡陋,就是修行。在印度,甚至有持某種戒而能生天、得解脫的說法,譬如牛戒、狗戒、魚戒、猴戒、蝙蝠戒,以為只要學牛吃草、學野狗吃糞、學魚泡在水中、學猴子坐在樹上,或是學蝙蝠倒吊著,就是修行。

還有一些不法分子標榜替天行道,在法律之外執行自以為公平合理的任務,也說是在修行。他們自稱劫富濟貧,聽起來好像有理,其實不然。雖然我們常說「為富者不仁」,但是為富者一定不仁嗎?像佛經裡的須達長者,就經常行大布施,所以,不能說有錢人就是罪惡。

會成為有錢人,有的是因為剝削、侵占、壓榨他人,譬如貪官污吏搜括民脂民膏,或是奸商放高利貸、囤積居奇然後待價而沽,這種人當然不慈悲。可是也有許多或者更多有財富的人,是因為自己過去世修得的福報,然後以現在的智慧、技巧、因緣而致富的。他們以正當的方式和技巧來賺錢、發明及創新,為社會大眾謀福利,這種有錢人不但不壞,而且是菩薩。大眾需要這樣的人出來發財,發了財以後能夠利益天下人。所以,劫富濟貧的說法不一定對。

還有人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意思是富貴的人能夠布施而不易學道,貧窮的人能夠學道而不易布施。但是釋迦牟尼佛時代,很多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都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而在中國,甚至日本、韓國,佛法最初盛行的原因,也是因為帝王或大臣、大富長者的推動,所以「富貴學道難」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再說也不是所有富貴的人都會布施,有些很吝嗇,一毛不拔,對自己刻薄,對人也刻薄。不要說布施,連自己要用的都捨不得,留著、藏著,最後死了,錢財就成為五家所共有。五家即水、火、盜賊、不肖子孫、惡王(惡政、壞的政策),其中最可能的就是屬於不肖子孫。所謂「富貴不過三代」,兒孫如果沒有努力賺錢,祖上辛辛苦苦賺的財產,往往很快就散盡。而「貧窮布施難」也不一定對,布施不一定要用錢,能用自己的時間、勞力,甚至於將自己的身心全部拿出來供養三寶就是布施,如此即使是乞丐也做得到。佛陀時代有一個故事,一個老乞婦用她討飯的破碗辛辛苦苦地乞求了半碗油,結果到了晚上全部拿來點燈供佛。佛因此讚歎她,說她的功德很大。可見貧賤或富貴與修行並沒有絕對的關係,這是因人而異,問題是在於「心」。

二、修行的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

修行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的心和行為,讓自己有慈悲與智慧;所謂慈悲就是菩提心,而智慧就是出離心。

菩提心是利益眾生的心,是學習諸佛自利利他的精神,學習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願心,如此就是修行菩薩道,而能永遠地修行下去,就成佛了。出離心是出離煩惱的心,不讓自己再因貪欲、瞋恨、懷疑、憂慮、怨恨或嫉妒而經常煩惱、痛苦、掙扎,否則不會有安全感、安定感,也不會慈悲,更不會有真正的智慧。只要時時想到利益眾生,就一定會有慈悲心、出離心,不然,無論修什麼、怎麼修都沒有用。

因此,念佛的目的也在於鍊心。修念佛法門的人如果不會調理自己的心,只知道形式上的念佛、誦經、拜佛,即使敲破了好多個木魚、數斷了好多串念珠,或是額頭拜出了好幾個疙瘩,甚至於把地面拜出了一個大窟窿,也不一定有用。雖然修行不是只動口念佛,可是因為心鍊不起來,所以還是需要精進念佛讓心安定、清淨,當念佛念得心中沒有煩惱、雜亂,不受內外狀況影響時,慈悲心、智慧心就會出現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